现在已经有3所自划线院校宣布预计在4月中旬左右公布复试线了,你们猜猜,其他34所是不是也是统一时间呢?
好了这些个都还有2周,我们今天来看看小主们曾经、现在、也是将来复试、调剂时候最关注的话题:
本科出身院校,影响考研结果吗?
“
“三本学生,考研会成功吗?”
“三线城市本科院校,报考985,有希望吗?”
“双非本科院校,能尝试清北复吗?”
……
”
这些问题困扰过很多本科院校一般,又怀揣一份考研热情的同学。
本科院校对考研成绩真的会有影响吗?那些本科院校一般的人,考研后都怎么样了?
►
本科三本院校,报考西安交大,一战成功。知道自己本科院校有劣势,报考院校又不低,只能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。
备考战线没有拉得很长,就是和身边考研同学一起开始的。但备考过程中我没有丝毫的懈怠,反而是加倍努力。
在室友数学还没有看完一遍的时候,我第两遍已经快要结束了,笔记本和资料上做了密密麻麻的记号,刷题也已经开始。我没有为此而感到骄傲,而是觉得想要成功,快人一步是必须的。
暑假将至,同学们都在考虑回家还是留校,我早就决心留校,并做好了详细的暑期复习计划。我知道,只有在学校,才能感受到浓厚的学习氛围,我才能时刻提醒自己,我的目标是成功上岸西安交大。
后期政治各种押题卷太多,有些同学为了省事,干脆就单纯刷题。我没有,因为那样做效果很差,我是把所有押题卷上的知识点整理成资料,用作学习。
时间真的就像海绵里的水,我觉得自己备考期间挤出了多于周围人的复习时间,我相信,只要愿意,谁都可以做到。
我的努力没有白费,初试成绩综合排名第三。复试的时候还是很紧张的,我的本科院校真的会给我大大减分。事实是,只要自己足够优秀,就能够征服导师,最后成功上岸。
►
高考那年失利,与211院校失之交臂,大学四年普普通通,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。
大三学期开始,我做了一个决定:考研。报考了北京一重点学校的金融学专业,失败了。
考研失败并没有什么出格的反应,坦然接受,去找了工作。运气挺好,进了一家不错的公司,家人朋友还都挺为我高兴的,觉得就这样稳定下来已经很好了。
考研人或许都有一种执着和倔强吧,虽然一战失利还算冷静,找工作也很顺利,但自己就是不甘心,为什么我就不行?凭什么我不可以?
我做了一个大家都不理解的决定:二战。本来是打算边工作边复习,但工作真的很忙,索性就辞掉了。当时领导、同事、家人都劝我安心工作,我没有听,而是听从了自己的本心。
说起来大家肯定都觉得可笑,我第二次居然跨考热门的计算机专业,目标院校也比上次更高。我无法解释自己为什么这么天真,但就是有一股冲劲儿,就是想这样做。
工作一年半才回到学校,一开始难免有些不适应。我正式开始复习的时间是9月初,时间已经很紧,真的是拿出当初高三冲刺的那份拼劲。好在我清楚自己的目标,学习动力很足,不过那几个月真的是太痛苦。
有志者事竟成,我成功通过了初试。复试的时候,我记得排名在我前边的是一个上海交大的应届生,身边的人都觉得我肯定是没希望。好在自己没有放弃,凭着执着、努力,我顺利通过了复试。
现在研究生在读,我身边充斥着名牌985毕业的同学,我并不会感到自卑,相反,会为自己感到骄傲,还好当初没有放弃。
►
本科双非院校,要说唯一的优势,可能就是离北京比较近了吧。
决定考研不是在一朝一夕,而是慎重考虑很久。往高了报考,这几乎是所有考研人的心声,我也不例外。
我并不觉得本科院校会过分影响我的考研成绩,即使有影响,也要用实力证明自己。所以报考了北京大学文学专业,我并没有觉得自己异想天开。
纵然自己有一颗执着的心,也付出了最大的努力,但毕竟竞争太大,一战失败了。
失败也是可以接受的,查完成绩没多久就开始二战复习。确切地说,一开始就是打算用两年时间考上名校的,我自己认为是值得的。
又是辛苦备考的一年,丝毫不敢懈怠,在第一年的基础上查缺补漏,拓展知识面,抽时间听各种学术讲座。
我第二年心态挺平稳的,没有多想什么,只是按照规划踏实学习。最终以初试最后一名进入复试。我当时知道自己很悬,但也没放弃。最终结果还是没有尽如人意,可自己不后悔。
今年三战,经过前两次的失败,还是决定调整一下目标院校,不再一味追求名校,但前两次的努力,一点都不后悔。
本科院校到底会不会影响考研成绩?肯定没有绝对的答案。要说一点也不影响,那也没人会相信。
影响或是不影响,都不应该动摇考研的决心。热情、执着、努力才是决定考研成败的关键。
朝着目标前进,离成功还会远吗?